自由人
我對石碓與穀礱並不陌生,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,在我家鄉的村莊裏,每一座樓都有。那時沒碾米機,穀礱與石碓是家家戶戶必用的,是農村家庭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。
在那個年代,大米加工全憑人力,人們把曬乾了的稻穀倒入穀礱裏,將稻穀剝去穀殼,剝開穀殼的米粒叫「糙米」或「粗米」,然後把它放入石碓中加工,除去淡棕色的外表皮層,使其變成白色的米粒。
老家的樓房均是依山傍水而建,石碓與穀礱被安放在樓梯下或獨立的屋子裏。
穀礱是古時一種將穀去殼磨加工成糙米的工具,形狀有點像大石磨。礱外表通常用竹篾編織而成,直徑約60厘米,由上座、下座、礱手、礱鈎組成。礱鈎嘴釘上一圓鐵條,礱鈎後段安裝一木質橫推把手,把手兩端刻一圓圈,再用長繩繫在刻痕上,用時長繩懸於樑上。穀礱上座通過人力推動,帶動上座礱逆時針轉動,將穀殼剝脫成糙米。
下座礱的構造是固定的,由礱盤、礱腳、礱心組成。礱盤也是下座礱的座盤,供裝糙米和穀殼用。有竹製和木製,以木製為佳,並製有一個漏口,礱手上裝有竹製刮米片,隨着上座礱的轉動,刮米片亦隨之轉動,當礱出糙米時就會落到礱盤裏,隨着刮米片的轉動,糙米就會由漏口落到籮筐裏。礱心用一根堅韌之圓雜木製造,把上下座礱連成一體,為礱的軸心 。
穀礱一直使用到被現代機器所取代,碾米機「穀礱」面臨失傳,而在我家鄉的村莊裏至今仍有遺存。
石碓由石臼、碓頭和碓床組成,以前鄉親們用它來給穀物脫殼,以及把粗糙物品粉碎。
石碓其中的一重要組成部分,是用堅硬石塊中間鑿出一個凹陷的圓錐形,稱它為石臼。石臼還有一個搭檔,叫碓頭,它通常用強硬度的木質材料製成。碓床是用木質結構,用一根長約二至三米、直徑十多公分的長方形硬木條,在其約三分之二處鑽一個洞,裝上圓木條,在它前端裝置一個舂錘,把長木條安放在木架上,它是根據槓桿原理製成的。使用時,人在尾端用力腳踏,舂錘舂進石臼,使穀粒與石臼摩擦脫殼,踏一下,舂一下,發出有節奏動聽的「咣當」聲。除一人主力外,還需另一人做輔助性工作,即把石臼裏的穀粒均勻翻動,做到粒粒受擊,直至基本脫殼,再把米與糠用竹篩分離出來。後來直接用來舂糙米,使之成為美味可口的白米。
童年的生活雖然辛苦,但是也有樂趣。那時每天都想着幫父母分擔一些家務,學校放假或放學後就幫父母舂米。這是個體力活,人小力小,就會想點法子,比如用繩子綁在碓頭處用手拉,手腳並用。
村民在殺豬時,也常用石碓來舂豬骨。粉碎後的豬骨用來拌酒糟是一道非常可口的客家菜式。
在科技不發達的年代,穀礱與石碓是農村裏的常用工具,後來人類越來越聰明,技術不斷更新,在歷史的變遷中,使它黯然失色。現在人們常用石碓來打糍粑,延續了它的使命。